抓住关键、夯实基础、把握方向------写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四十周年之际

发布时间: 2012-03-28

字号:

今年是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第四十个年头。1972年9月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率外相大平正芳访问中国,中日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确定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从此,中日两国关系翻开了历史的新一页。四十年来,尽管有种种曲折,中日两国关系在上述联合声明及此后的一系列重要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为本地区的和平、和谐、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

回顾中日关系四十年发展历程,有以下几点是特别值得汲取的。

     一、正确认识对方,把握好两国关系的方位是关键。中日两国两千多年交往的历史,特别是建交后四十年的历程证明只有正确认识对方,把两国关系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才能从战略高度,推动两国互信互利关系的发展。反之,历史的教训也告诉我们,由于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紧邻,一旦两国关系定位发生偏差,两国关系的发展就会脱离正常的轨道。不仅会阻滞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而且会给两国人民带来不幸甚至灾难。中日两国一系列历史性的文件,无不将此放在首位,开宗明义着力界定了两国关系的性质。从“和平友好关系”(建交联合声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持久的、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1998年江泽民主席访日发表的《中日联合宣言》)到“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信互惠重要关系”(安倍晋三首相访华发表的《中日联合新闻公报》)。特别是2008年胡锦涛主席访日发表了被称为中日两国间第四个政治文件的《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声明指出:“中日关系对两国都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长期和平友好合作是双方唯一选择”,双方确认“两国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双方重申“相互支持对方的和平发展”。中日两国关系的正确定位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或缺的,而在世界进入新世纪,中日两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正在发生历史性换位之时尤甚必要。正如,杨洁篪外长在两会期间记者招待会上指出的,“增进中日战略互信的关键是要从战略上正确客观认识对方的发展,真正把对方的发展看作是机遇,把对方当作是自己发展的伙伴”。作为国人我们要相信,扩军备战走军国主义道路,不会是日本人民的选项,相信即便我们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在许多方面日本还是我们的老师,我应继续以虚心好学的精神借鉴日本的长处。至于日方不应有任何理由怀疑我们和平发展的决心和永不称霸、不搞侵略扩张的誓言,以平常的心态接受两国经济地位的转换,始终视中国为友好合作的伙伴。

     二、正确处理两国关系中的敏感问题,阻止引发两国人民感情的下滑。

    四十年的历程证明中日两国人民感情是两国关系发展的基础。而两国之间敏感问题的处理的好与不好,则是引起两国人民感情发生波动的重要因素。为了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下去,必须正视两国之间存在的分歧,妥善处理由此引起的敏感问题,给两国人民以正确的引导。纵观四十年历史,引起两国人民情绪波动的主要问题是两个:

    1、历史问题

    日本侵华战争结束已经六十多年了,日本政府也多次表示,由于进行殖民经济和侵略,给很多国家特别是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损害和痛苦,“日本虔诚地接受无可怀疑事实”并“表示沉痛反省、由衷的歉意。”(引自村山富士首相1995年8月15日讲话)。在我声明“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的情况下,日本以“有偿资金援助”、“无偿资金援助”和“技术合作”三种方式,提供总额为3.579万亿日元的资金,为我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近年来日本屡次修改教科书,淡化二战历史,日本政要还常常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而中国人民的抗战又不能被日本国民正确理解,反而认为中国人抓住爷爷辈的事不放。这种恶性循环是导致两国人民友好感情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在共同研究历史的基础上,形成两国人民对历史有一个共同的认识。作为日本方面应该正视历史,以正确的历史观教育青少年,并停止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的活动。中国方面可适当减少抗日战争的影视作品,并提高其质量。

    2、钓鱼岛及其它领土、领海纠纷。

    中日两国在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东海大陆架划分等问题上存在分歧,属历史遗留问题。这类问题在许多国家之间存在,但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在中日之间其敏感性尤甚。应该在日方承认钓鱼台及其附属海域为有争议地区的基础上,中日双方都不采取行动强化、挑战、或以任何方式改变现状。

    双方还应以纪念邦交正常化四十周年为契机,广泛开展青少年交流,并持之以恒。

    三、扩大和深入互利合作,建设利益共同体是方向。

    中日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开展广泛、深入的互利合作,可以造福于两国人民,并可带动亚太地区的繁荣发展。建交四十年来,两国经济、科技等领域合作交流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时至今日中国已成为日本最大的出口国,日本则成为中国第三大出口国即是一个证明。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发展的进程中,作为本地区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双方合作展显出许多共同利益的交汇点。

    1、中日两国同为贸易大国,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17%得益于出口贸易,中国则是高达37%。因此维护一个开放的地区和全球贸易体系,保证贸易道路的畅通,符合两国共同的利益。在促进地区一体化进程中,无论是中日韩三边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还是东盟加三自由贸易区的建立,都离不开中日两国的密切合作。在这个进程中关键是要消除莫须有的所谓“领导权”之争,相信亚太地区足够大,容得下中日两国都发挥重要作用。相信中日两国各有优势、互补大于竞争。

    2、中日两国都是能源消费大国和能源进口大国,维护能源安全是两国之间又一共同利益的交汇点。不容质疑我们在获取第三国石油、气田开发权中存在竞争关系,关键是要通过政府的引导把商业竞争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并尽可能寻求合作投标、联合开发。 日本已在能源利用方面处在全球领先地位,我国急需提高能效,特别是单位GDP的能耗,这方面合作已经开始,应不断深化。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两国各有所长,也可以作为新的合作领域。

     3、中日两国都是外汇储备大国,保证金融稳定也是两国共同利益所在。两国金融合作已在双边、地区和国际上展开,扩大和深化的前景良好。日元已是国际储备货币,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发展,两国金融合作有着广阔天地。

    此外,在环境保护、抗震救灾、教育文化等领域两国之间的合作方兴未艾。

     总之,中日两国广泛、深入、持久的合作需要两国政府的引导和两国人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而这一合作的长足发展和两国利益共同体的建立,又可促进两国之间战略互信和两国人民感情的改善。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