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守护着世界和平,但谁来保护他们的安全和健康?——何银

发布时间: 2018-06-05

字号:


何银

 

今年是联合国开展维和事业70周年。

七十年前的今天(1948年5月29日),联合国向第一项维和行动——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派出了维和人员。

70年来,来自各会员国的维和人员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做出了贡献,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为此付出了健康和生命。

截至2018年5月,已经有3733名维和人员在执行维和任务时牺牲,其中包括17名中国军人和警察。

200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5月29日设定为“国际维和人员日”,缅怀和表彰在联合国维和任务中不幸殉职的维和人员,并对国际维和人员的贡献和付出表示感谢。

如何保护维和人员的安全?在第16个国际维和人员日,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四大安全威胁

2017年底,在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的资助下,联合国秘书长任命的专家小组完成了名为《改善联合国维和人员的安全:改变行事方法势在必行》的报告(也称《克鲁兹小组报告》)。

然而,这份报告仅仅关注了维和行动中的暴力行为,却忽视了威胁维和人员安全的其他风险。

根据联合国发布的数据,在迄今牺牲的3733名维和人员中,35%出于各种事故,31%来由于疾病,而只有27%出自于暴力行为。

此外,心理压力对维和人员安全的影响也需要关注。

 

暴力行为

在后冷战时代,许多维和任务区各种致命武器泛滥,维和人员随时可能遭遇武装冲突、恐怖袭击、暴乱、伏击以及各种形式的犯罪行为。

特别是当前在非洲萨赫勒地带和大湖地区,一些非法武装和恐怖组织手里拥有火炮和火箭筒等重型武器,先进精良程度甚至超过了许多维和人员的装备。

而维和人员因受到武力使用原则和行动能力的限制,面对暴力威胁只能采取防御和自卫的姿态,这使他们更容易遭到暴力伤害。

 

事故

最常见的安全威胁是交通事故:任务区道路条件差,车辆维修保养条件有限,部分维和人员驾驶操作不规范,当地民众交通安全意识淡薄……这些都成为维和人员面临的重大挑战。

维和人员经常需要乘坐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出行。但是由于起降设施简陋和飞机老化等原因,空难频频发生。2004年6月29日,就有24名维和人员在塞拉利昂一起直升机事故中丧生。

另一种事故是自然灾害,包括飓风、地震、山洪及其次生灾害。任务区房屋和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维和人员和当地民众一样很容易遭遇伤亡。

在2010年的海地大地震中,联合国海地稳定特派团总部大楼发生整体粉碎性坍塌,包括8名中国维和警察和公安部官员在内的几十人遇难。

海地首都太子港位于地震带上,在之前的100多年里曾发生过两次毁灭性地震。在选择特派团办公场所时,联合国相关部门是否认真开展了防震安全评估值得深思。

另外,美国军队曾在巴尔干地区和伊拉克战争中使用贫铀弹和白磷弹,污染了当地的环境,也对在这些地区执行任务的维和人员的安全构成威胁。

有报道称,一些在巴尔干地区执行过维和任务的北约国家军人回国后患上了辐射病。笔者在北欧做调研时也了解到贫铀弹伤害维和人员的案例。

此外,在维和任务区比较原生态的环境中,维和人员还容易遭到各种动物和毒虫的伤害。

 

疾病

2000年以来总共有2079名维和人员牺牲,约一半都是缘于疾病。其间联合国在非洲先后组织了10项大型维和行动。这些大型维和行动的任务区都地处热带,疟疾、登革热、黄热病和非洲锥虫病等各种热带疾病肆虐,严重威胁维和人员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艰苦、紧张的维和工作还可能引发原发性疾病或诱发潜伏的疾病。加之一些地方医疗条件简陋,一些维和人员患病后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

2018年2月,中国赴南苏丹维和部队一名指挥官突患重病,在当地治疗无效后出现肝衰竭,经转送回国救治后才脱离生命危险。

 

心理压力

一种是积累式压力。

面对各种暴力行为、事故和疾病风险,一些维和人员会产生焦虑甚至恐惧;长期远离亲人和朋友,生活在异国他乡,产生思乡之情;任务区活动空间狭小,生活条件差,心情也会发生变化。

这些心理压力若是得不到排解,就会逐渐积累并对维和人员的性情和行为产生影响,比如一些维和人员在操作武器和车辆时因缺乏专注力而出现事故。

另一种心理压力是创伤后应激障碍。

通常缘于目击或者经历了严重的暴力事件或者事故,受到巨大的精神刺激。

无论是积累式压力还是创伤后应激障碍,严重的都可能引起抑郁症甚至精神崩溃,部分患者甚至会有自杀的倾向和行为。

见证了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的时任特派团维和部队司令罗密欧·达莱尔将军饱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折磨,曾自杀未遂。

 

强势维和反而更不安全

近些年来,联合国采用了北约在阿富汗等地的安全行动理念,在非洲的刚果(金)、马里和中非三国建立了强势的“稳定特派团”。这标志着维和行动实际上已经进入强势维和时代。

在这些维和行动中,安理会授权使用包括武力在内的“一切手段”完成任务。《克鲁兹小组报告》也建议采取更为强势的行动模式,比如通过配备更为先进的装备和采取更为主动和先发制人的方式应对各种危及维和人员安全的暴力行为。

在刚果(金),联合国的“干预旅”装备了攻击型直升机和火炮等重型装备,执行强制和平任务。然而,这个国家的安全形势并没有明显好转,维和人员经常遭到暴力攻击。

在马里,维和行动陷入了两难境地:面对恐怖分子却不能反恐,在没有和平的情况下维持和平。

自2013以来,已经有104名维和人员因各种暴力行为特别是恐怖袭击而死亡,约占同期维和人员死亡人数的一半。

纵观70年联合国维和史,强势维和只会让维和环境变得更加不安全。

 

如何应对安全风险?

切实改善维和人员的安全,就需要在反思强势维和的同时,更全面地认识安全风险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反思强势维和的理念

联合国维和在政治上的强势并不能掩盖行动能力上的短板。应当在政治和战略上对正在进行的大型强势维和行动进行重新设计,将强势的建立和平从维和任务中剥离出来,必要时由安理会授权交给相关的区域和次区域组织或者多国部队去完成,通过必要的军事行动建立起可供维持的和平。

 

增强应对暴力威胁的能力

面对非法武装和恐怖组织,维和人员应当确保在武器装备和行动能力上占有优势,以便对各种潜在的暴力威胁形成吓阻,并在必要时依据武力使用原则行使自卫权,对恶意的暴力行为进行有效还击。

但是,绝不能通过主动出击和预防式打击消除安全威胁。这样的行动属于军事行动,即便必要也应当交由纯粹的军事力量去完成,否则会让维和行动失去和平的精神。

 

加强事故和疾病预防工作

维和行动的各方行动者都需要认识到事故和疾病对维和人员安全的威胁。应当通过派遣前培训和岗前培训,增强维和人员的安全意识,帮助他们了解任务区常见的事故和热带疾病,并学习预防和应对这些风险的知识和技能。联合国应当督促出兵国和出警国积极分担维和行动中安全管理的义务。

 

关心维和人员的心理健康

维和人员在派遣前应当接受严格的心理测试评估,杜绝带着心理疾患执行维和任务。此外,在执行任务期间要定期接受心理测试。

对于心理异常的人员,应当进行心理干预;问题严重的,应当予以遣返。

应当督促出兵国和出警国在营区建设和队伍管理上营造和谐环境,并落实休假制度。维和人员完成任务回国后的后续性心理健康关爱也应当引起重视。

 

改进抚恤工作

长期以来联合国对牺牲、伤残和重病维和人员家庭的抚恤工作存在不足。一些执行完任务回国后再发病的情况更是得不到联合国的关心,而只能依靠出兵国、出警国政府和社会的救助。

联合国和出兵国、出警国可以通过商业保险,辅助保障维和人员的安全和健康福利。不能让为和平而做出牺牲的英雄们流汗、流血又流泪。

 

 


全文刊登在百万庄通讯社。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联合国协会观点。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