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联合国思想理念上的重大贡献—钱文荣
字号: 小 中 大
中国对联合国思想理念上的重大贡献——纪念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文章之二[1]
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联合国协会常务理事 钱文荣
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于1971年恢复以来的44年中,中国对联合国事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维护国际和平、促进经济发展、裁军、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以及联合国各个机构的运作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独特主张和建议。但是,我国对联合国事业最大的贡献,应首推我国国家领导人在思想理念方面的贡献。在国际形势发展的每个关键时刻,中国国家领导人都提出了具有战略远见的思想理念,为联合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推动了联合国的发展。
(一)毛主席“三个世界”理论大大增强了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
1970年毛泽东主席在会见来华访问的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第一次使用了“第三世界”这个词(即现在所说的“发展中国家”),初步形成了“三个世界”的理念。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以76票对35票的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的第2758号决议后,毛主席再次使用了“第三世界”这个词。他说,我国进入联合国是第三世界抬着轿子请进去的,并指示我国代表团到联大的第一次演说要伸张正义,长世界人民的志气,灭超级大国的威风;要声明中国反对任何大国的干涉、侵略控制和欺负;要支持一切被压迫民族的正义斗争。同年11月15日,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的乔冠华率领中国代表团首次正式参加联合国大会,他在长达45分钟的发言中带给联合国和各国代表团的就是毛主席的这个“三个世界”思想。随后,1974年2月22日,毛主席再次会见卡翁达总统时就完整地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同年4月10日,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发言,进一步全面阐述了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理论”。他指出: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中国同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具有相似的苦难经历,面临共同的问题和任务,把坚决同第三世界其他国家一起为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而斗争看作是自己神圣的国际义务。广大发展中国家听后耳目一新,倍受鼓舞。他们都认为,中国进入联合国给联合国带来了新生。毛主席的三个世界理论极大地长了发展中国家的志气,壮了他们的胆,给他们增添了在联合国内为争取合法权益、反对强权而斗争的勇气,有力地鼓舞了当年在联合国内外如火如荼的反霸斗争。
四十四年来,毛主席的“三个世界”理论一直是我国联合国外交工作的指导思想,始终坚定不移地站站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边,为他们伸张正义,支持他们的合理要求,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样的事例很多,枚不胜举。最突出的要首推1981年在选举新秘书长过程中,中国坚持支持发展中国家竞选联合国秘书长,与美国对峙,连续16次使用否决权,最后迫使已经担任了两届秘书长的奥地利人瓦尔德海姆宣布退选,促使大会成功地选出来自发展中国家秘鲁外长德奎利亚尔出任第五任秘书长,并从此创造了按各大洲地区轮流挑选秘书长的新惯例,因此从那时到现在的四任秘书长均由发展中国家的人担任。这是中国对联合国事业的一大贡献。
(二)邓小平同志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理念为新时期国际新秩序的走势指明了方向。
1974年4月9日至5月2日,应不结盟运动的提议,联合国召开第六次特别联大,讨论原料和发展问题,但在讨论过程中提出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这在联合国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它反映了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中国政府对这次会十分重视,派时任中国政府副总理的邓小平率团出席这次大会。他在历时半小时的发言中在详细阐明毛主席“三个世界”理论的同时,全面申述了中国关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张。他指出:建立在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基础上的旧秩序“使得贫国愈贫,富国愈富,贫国与富国的差距越来越大”,因而成为“发展中国家解放与进步的最大障碍”。进而他就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问题提出了六项具体主张即: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都应当建立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 国际经济事务应当由世界各国共同来管,而不应有少数国家垄断; 发展中国家人民有权自行选择和决定他们自己的社会、经济制度; 国际贸易应当建立在平等互利、互通有无的原则基础上; 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应当严格尊重受援国的主权,不附带任何政治、军事条件;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必须实用、有效、廉价、方便。他的发言这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赞同,报以长时间的春雷般掌声。最后这六项主张全部被大会采纳,写进了大会最后通过的《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中,成为该文件的主体内容,为这次大会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从东欧剧变到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处在新旧格局交替的转折关头。1988年12月,邓小平在接见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时提出不但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还应考虑国际政治新秩序。他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钱其琛副总理1990年9月28日在第45届联合国大会的讲话中全面系统地阐明了邓小平关于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理念。三天之后,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即老布什)1990年 10月1日在联合国的大会上提出了他的建立“世界新秩序”主张,强调这个“世界新秩序”只能也必须由美国“领导”。他说,在这一点上美国“决不退让”。这样在联合国内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新秩序观,并立即引起了热议。
布什提出建立“世界新秩序”主张的背景是在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之后,美国成了唯一超级大国。美国的战略家们认为,随着苏联东欧解体,地缘政治已从地区问题扩大到全球范围,历史已经“终结”。正是基于这个思想,布什的“世界新秩序”不再以国家或地区为中心,而是以全球为中心,其战略意图是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支配的全球地缘政治体系,也就是美国统治下的单极世界。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国际新秩序观,则是以主权国家为中心,主张国际新秩序应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他指出:“现在出现的新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不能长久维持的。少数国家垄断一切,这种形式过去多少年没有解决问题,今后也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唯一的出路,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五项原则基础上和平共处,相互合作,而不是干涉别国内政、挑起别国内乱。”这是与老布什提出的世界新秩序是截然不同的新秩序观,在联合国内引起了广泛而热烈的议论。邓小平同志的观点和主张为世界进入新时代后究竟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国际新秩序指出了正确方向。
为此,第二年第46届联大在一般性辩论中展开了一场以“世界新秩序”为主题的激烈辩论。会上形成了两种完全对立的新秩序观。多数西方国家的代表站在美国一边支持布什的“世界新秩序”观,而广大发展中国家支持邓小平的“国际新秩序”观,并且尖锐地批驳了布什的“世界新秩序”的主张。例如,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指出,“国际新秩序决不能建立在霸权统治的基础上”,不应由在最近世界剧变中“任何特定的受益者”把它强加给这个世界。加纳外交部长阿萨莫阿赫代表不结盟运动在发言中说,“新的世界秩序决不应该是要求第三世界向任何超级大国投降……不结盟运动不能容忍那些企图成为超级大国监护人的国家。”他们强烈呼吁建立一个公正、平等和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这表明邓小平的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在联合国内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主张,为建立一个公正、公平、平等和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胡锦涛主席的“和谐世界”理念指明了新世纪世界发展的道路。
2005年9月,胡主席在纪念联合国成立60周年的首脑会议上向全世界提出了“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理念和远景,并阐明了构建和谐世界的基本内涵。他指出,建设和谐世界必须:第一,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第二,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第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第四,坚持积极稳妥方针,推进联合国改革。胡主席的“和谐世界”理念是在新世纪对毛主席“三个世界”的理论和邓小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全面地适应新世纪国际政治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需要,展示了中国特色的新世界观体系的构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基础,而构建和谐世界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崇高目标。
胡主席的“和谐世界”理念和主张一经提出,立即在联合国内和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2010年在北京出席中共中央党校举办的“全球治理与和谐社会”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和谐世界”的理念与《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原则和精神是一致的。它同联合国呼吁“国家和人民团结起来,解决全球性挑战,为了集体的和平与安全共同努力这一愿景,有许多共同之处。”他说:“真正的和平取决于国家之间和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取决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决于对人权的尊重。这也是‘和谐世界’存在的基础。”这些年来,潘基文秘书长在他的许多讲话中都反复使用了“和谐”、“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这些词汇。2010年10月,第65届联大还通过了一项决议,宣布每年二月第一个星期为世界不同信仰间的和谐周,并决定设立世界不同信仰和谐周,以增强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谐合作。
不少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媒体和专家学者以及政治家也都对“和谐世界”给了高度评价。法国国际问题专家卡皮尔所说:中国的“和谐世界”理念“提出了国际关系领域一个‘新模式’,对于建设未来更加美好的世界具有‘非常积极’的‘独创’意义。”韩国“中国经济文化研究院”理事长李映周说,“和谐世界”的理念摆脱了国际关系学中以实力为基础、片面追求国家利益的新现实主义思维,强调各国采取理性、道德和规范的行动。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杜伊斯堡大学教授托马斯·海贝勒说,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建立“和谐世界”的构想最终将成为人类共享的理念和理想。
(四)习近平主席创导的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是实现人类渴望和平与发展目标的现实途径。
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是习近平主席2013年3月下旬首次出访俄罗斯期间提出的。习主席说: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朝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而合作共赢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途径。两年多来,他在多个国际会议上阐明了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理念。相信他在即将参加联合国举行的纪念联合国成立70周年的大会上会进一步阐明这个思想理念。
70年前,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硝烟中,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共同创建了联合国,并建立了以联合国为核心、以《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70年来,联合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权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如今的世界仍很不太平,根本原因是《联合国宪章》没有得到充分执行,时常遭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干扰和破坏。现在还有一些国家和势力固守冷战思维,迷信零和博弈,否认历史真相,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要求背道而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更好地恪守各国对《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原则的承诺,需要国际社会共同思考。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今年2月在联合国安理会的会议上说: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回答了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这个问题。他还强调,习主席创导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大国关系,核心是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维护不干涉内政和尊重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对世界和平承担的首要责任,开展对话和合作,而不是对抗;实现双赢和共赢,而不是单赢。
习主席的“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包含了政治、安全、经济和文化多个方面。他主张:
——在政治上,各国应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人民应该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捍卫《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坚持政治解决冲突的方向。
—— 在安全方面,要创导“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的新安全观,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各国和各国人民应共同享受安全保障。不能一个国家安全而其他国家不安全,一部分国家安全而另一部分国家不安全,更不能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所谓“绝对安全”。
—— 在经济方面,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享发展成果。每个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促进其他各国共同发展;要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使之更加公平公正。
—— 在文化方面,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树立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平等、相互包容的观念,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习主席创导的“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与那种主张由某个超级大国主宰国际事务,或以所谓的“普世价值观”把一种自诩为“先进”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来一统天下的霸权理念,是截然不同的。他深刻揭示了当今世界国际关系发展的规律和特征,为人类社会把握、描述和解释发展变化中的世界图景提供了一个崭新新视角,为世界文明发展探索了新道路新方向。正如王毅部长所指出的那样,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理念,“既是对《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继承和弘扬,也是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超越和创新,必将对未来国际关系发展产生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习主席今年9月出席联合国举行的纪念联合国成立70周年大会将进一步阐明这个理念。相信它将成为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共同理念。
纵览联合国成立70年来,世界各国领导人在联合国讲台上发表的讲话至少已有数千篇,提出过各种各种的主张,但没有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像中国领导人这样给联合国和世界的发展提出如此远见卓识的战略性思想理念,来引领联合国事业的发展,指明世界前进的方向和道路。(5581字)
[1]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联合国协会观点